知识引领,全链条生态创新—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介绍(专业代码550106)

发布者:阮雪君发布时间:2025-07-18浏览次数:50

“十四五”专业建设期间,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原有特色基础上,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,形成了更具辨识度的专业发展优势。

一、“产学研”深度融合,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

专业以“创新引领、实践育人”为核心,打造“教学科研产业”一体化生态体系。  

  实训基地赋能实践:建成集教学、实训、研发于一体的“环艺设计制作中心”,配备材料展示系统,覆盖从概念构思到成品实现的全流程实践,为《室内陈设设计》《家具设计》等核心课程提供沉浸式教学场景,实现“教室与工坊、课程与项目”的无缝对接。  

  专利成果彰显创新:通过参与各项比赛大赛、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,十四五专业建设期间师生累计申请专利超100项,涵盖绿色家具设计、行业生产工具改良等领域,形成“教学促创新、创新反哺教学”的良性循环。  

  企业深度参与教学:引入企业导师进课堂,在软装设计、插花艺术等实践性课程中开展“一对一”指导,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,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标准,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。

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环艺设计创作中心

二、课程思政体系化,实现“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”协同

专业构建了覆盖全课程的思政矩阵,将“爱党爱国、文化自信、工匠精神”等20项思政指标融入教学各环节。  

  矩阵化设计: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政支撑点,如《住宅室内空间设计》融入“文化自信”与“绿色低碳理念”,《室内施工图绘制》强调“工匠精神”与“诚信守法”,通过考核要求和教学渗透两种方式确保思政教育落地。  

  特色载体创新:结合专业特点,将传统工艺、地域文化(如高淳非遗)融入设计项目,在《家具设计》《文创产品设计》等课程中引导学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,培养“坚定文化自信、传播民族文化”的职业素养。

课堂活动

三、专业群协同发展,打造“设计+制作+宣传”一体化链条

  联合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、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,构建“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群”,形成“设计方案输出实体制作落地品牌宣传推广”的全链条服务能力。  

  资源共享:三专业共建课程体系(如《设计基础》《空间构成》等跨专业基础课)和实训基地(如Apple环境创意设计中心),实现师资、设备、案例资源的高效联动。  

  协同项目实践:在固城湖景区改造、校园文化展厅设计等项目中,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负责空间规划,视觉传播设计专业承担VI系统设计,数字媒体专业完成宣传短视频制作,通过真实项目锤炼学生的跨专业协作能力。  

 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Apple环境创意中心

四、“工作室制+课程工作坊”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
推行“工学结合、工作室制”培养模式,以课程工作坊为载体,围绕“问题聚焦创新思维拓展解决方案方案展示复盘反思”闭环开展教学改革。  

  课程工作坊创新:在《室内综合应用实训》《居住空间设计》等课程中,采用48小时设计挑战赛”“主题工作坊”等形式,聚焦“低碳空间设计”“适老化改造”等前沿议题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 

五、创客与1+X”融合,构建双师型师资成长体系

师资队伍建设聚焦“创客素养+职业认证”双提升,打造兼具教学能力、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指导能力的复合型团队。 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3企业讲师2名,兼职教师3名。其中研究生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00%,双师素质教师 3 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名。

企业导师进课堂

  创客导师培养:组织教师参加创客师资认证培训,3名教师具备创客项目指导资格,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体作品(如专利产品)。  

  1+X认证深化:推动教师考取1+X室内设计师高级认证及考评员证书,4名教师具备“课证融通”教学能力,将认证标准融入《室内设计师认证》《住宅室内空间设计》等课程,实现“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”的精准对接。  

专业通过“产学研融合、课程思政、专业群协同、模式创新、师资赋能”五大特色,构建了“以创新为核心、以实践为导向、以协同为支撑”的专业发展体系,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优秀学生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