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9日下午,师生静坐蓝岛书院,畅想浔阳江头,琵琶老师吴霜,轻挑慢捻,带你走进琵琶的音乐世界。本次“琵琶行”活动由院团委和人文社科系党支部主办,青春女子学堂组织承办,对民乐感兴趣的师生齐聚书院,聆听弦鸣之音。
嘉宾老师吴霜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琵琶乐器普及课。
唐代(公元7-9世纪):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。当时上至宫廷乐队,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,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,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。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。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《琵琶行》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: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。
嘉宾老师吴霜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琵琶乐器普及课。
琵琶,是弹拨乐器首座,木制或竹等制成,音箱呈半梨形,上装四弦,原先是用丝线,现多用钢丝、钢绳、尼龙制成。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“相”和“品”。演奏时竖抱,左手按弦,右手五指弹奏,是可独奏、伴奏、重奏、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。
武曲《十面埋伏》:根据公元前202年,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时,汉军用“十面埋伏”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写成的。该曲可以说集中了传统琵琶曲最多的演奏法技巧,具有非凡的音乐感染力,成为琵琶武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。
文曲《春江花月夜》:又名《夕阳箫鼓》,亦名《浔阳琵琶》《浔阳夜月》《浔阳曲》。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、色彩柔和、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,引人入胜。全曲空十段,第一段“江楼钟鼓”描绘出夕阳映江面,熏风拂涟漪的景色。第二、三段,表现了“月上东山”和“风回曲水”的意境。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,花草摇曳,水中倒影,层迭恍惚。进入第五段“水深云际”,那种“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”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。
唐代(公元7-9世纪):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。当时上至宫廷乐队,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,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,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。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。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《琵琶行》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: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。
唐代后期: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,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。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(即四相十二品)。